1945年,丘吉尔、斯大林与杜鲁门等人在伊朗雅尔塔会谈正欢,规划战后世界格局之际,远隔万里的伦敦却突传惊人消息,如晴天霹雳。
1945年英国首相大选中,尽管丘吉尔领导英国赢得二战,但民众却选择了相对低调的工党领袖艾德礼,未继续支持丘吉尔。
消息一至,斯大林即刻讥讽丘吉尔道:丘吉尔先生,你率众获胜,却被民众罢黜,反观我,何人胆敢如此对我?
丘吉尔听后,只得强装镇定道:“伟大的民族,往往倾向于遗忘曾经的恩情。”
那么,英国人民罢免丘吉尔,是否真就意味着他们忘恩负义?
不,英国人民之所以将丘吉尔选下台,是因为他将英国的资源几乎耗尽,导致国家财政困窘。
【英国人眼中的丘吉尔】
今人观之,昔时英国人之抉择颇为离奇,毕竟丘吉尔乃抗击法西斯之英雄,且为历经风霜的老革命家。
若非他坚决抵抗,英伦三岛恐怕早已沦为纳粹德国西部的一个省份。
不选现成的英雄人物,而偏要挑个无功绩也无品德的艾德礼,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,无论如何都说不通。
然而,对于当时的英国民众而言,情况却截然相反。
丘吉尔绝非英雄,实则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。英国赢得二战非但非辉煌成就,仅是帝国末路余晖,这一切皆归咎于丘吉尔。
为何英国民众会有此想法?
战争爆发前夕,丘吉尔接管了一个疆域辽阔的日不落帝国,其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。
战争结束后,审视四周,还能见到什么留存?
在澳洲、新西兰及澳大利亚这些自治领,因其文化同源,见昔日宗主国势力衰退,便转而依附新兴强国美国。
在非洲,美苏的鼓动促使殖民地独立运动蓬勃发展,使得英国的统治地位变得岌岌可危。
在亚洲,被誉为女王皇冠明珠的印度已明确宣告,将于1947年摆脱英国统治,实现国家独立。
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这些半殖民地地区,仅次于印度受影响,英国统治遭日本冲击而瓦解,最终让旁观争斗的美国得以坐收其利。
在美洲,罗斯福依据《租借法案》使英国几乎让出了所有军事基地,就连一贯忠诚的加拿大,也倾向美国,暗中示好。
英国历代先祖历经数百年征战所得的广袤国土,如今却似落花流水般即将逝去,这究竟是谁的责任?
在英国民众眼中,丘吉尔所犯的过错极为严重。
【二战就不该打】
你可能会认为,所有行动皆源于反抗法西斯,旨在确保英国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得到有力捍卫。
但英国民众,尤其是上层社会,对此持不同见解,他们认为二战本不应爆发。
众人皆知,二战爆发前夕,英国推行了一项声名狼藉的绥靖政策。
其内容旨在牺牲欧洲各国利益,纵容德国扩张,意图引导其对抗社会主义苏联,让两者相互争斗。
从道德角度出发,我们完全有理由严厉谴责英国采取的绥靖政策。
但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,绥靖政策实为英国当时的最优选项。
需明确的是,英国统治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憎恶,相较于法西斯主义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若条件允许,英国迫切期望即刻登陆苏联,以消除那个碍眼的红色政权,展现其对局势的强烈干预意愿。
然而英国无能为力,苏联颇为幸运,于建国之际恰逢欧洲列强刚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,局势动荡,为其提供了发展空间。
双方均元气受损,筋疲力竭,无力过多干涉苏联,从而使得他能在各方势力的缝隙中勉强存活。
相反,若苏维埃政权战前已建立,必将迅速遭西方列强摧毁,难以立足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英国虽取得胜利,但损失极为严重,可谓元气大伤。
那是凭借英国累积数百年的深厚底蕴,最终赢得的胜利。
为赢得胜利,英国向殖民地妥协,赋予其权力以换取支持,此举却为未来的崩溃种下了隐患。
再者,战争期间肆无忌惮的货币增发,致使沿用了数百年的金本位体系变得岌岌可危。
反观美国这一竞争对手,在此期间大获其利,不仅跃居世界黄金储备首位,还让欧洲各国背负上了巨额债务。
总而言之,当前的英国已如外强中干的纸老虎,实力虚弱,无法再发动有力的攻击。
让一位八旬老者,骨骼咯咯作响,去参加擂台赛,必然无法承受,需由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代为出战。
因此,那些在欧洲大陆擅长离岸平衡策略千年的老牌贵族,才会对希特勒的崛起采取放任态度,任其发展壮大。
当时,英国贵族阶层普遍将镇压共产主义的希望,寄托于希特勒肩上,视其为承担此重任的关键人物。
你很难想象他们对希特勒抱有的好感程度之深。
需明了,即便两国交战之际,那些绥靖主义者仍在国内积极为纳粹德国辩护与声援。
相较于英国上议院中的妥协派,丘吉尔的态度倒显得颇为固执,带有一定的教条主义色彩。
数百年来,英国对欧洲大陆采取均衡策略,强者则抑之,弱者则附之,维持着一种力量的平衡。
旨在阻止欧洲大陆形成统一政权,从而确保英伦三岛的安全不受威胁。
这套沿用了上千年的政策,在丘吉尔等人看来,竟被奉为不可撼动的神圣教条。
然而,时过境迁,当前欧洲大陆的局势已与昔日大相径庭。
英国现今表象强大实则虚弱,已无力维持平衡状态。
即便英国倾尽全力,亲自将希特勒制服,但最终又能收获何种成果?
德国当时经济状况窘迫,若希特勒手头宽裕,他又何必走上抢劫之路?经济困境迫使他采取了极端行动。
而你英国,将会倾尽最后之力,扮演国际上的无私援助者,为欧洲人竭尽全力,如同活雷锋一般。
这是否值得?或许,不如任由纳粹德国壮大,使其与苏联形成两强对抗的局面,或许更为妥当。
张伯伦政府的真正失误不在于采取绥靖政策,而在于该政策执行得不够坚决彻底。
他既推行绥靖政策,纵容希特勒势力扩张,又受传统思维束缚,在两种策略间徘徊不定,难以做出决断。
希特勒侵袭波兰并征服法国之际,英国无法再置身事外,毅然站在了德国的对立面,成为了首个公开对抗德国的国家。
若坚持离岸平衡,初时便应遏制希特勒;若选择绥靖,则应贯彻到底。如今这般半途而废,又有何意义?
事实上,根据目前已公开的资料表明。
希特勒在决裂前,持续尝试与英国接触,期望英德能和平共存,共同管理世界事务。
德国承诺不破坏英国的殖民地结构,同时要求英国不阻挠其统一欧洲的进程。
这能信吗?要知道,希特勒以往可屡次对英国撒谎欺骗!
值得信赖。
希特勒亟需的是西欧市场与苏联资源。对他来说,这两者是至关重要的,市场能拓展势力,资源则能支撑战争机器的持续运转。
当然,英国也具备这些因素,但其殖民地远离本土。德国陆军最强,非海军。它不可能用自己之短处,去攻击英国之长处吧?
因此,希特勒首要攻击的目标是陆地上的苏联,他怎会无故去招惹英国?
对于英国贵族而言,将天下划分为两部分的提议,完全在他们的接受范围之内。
英国当前局势如何,自己难道不清楚吗?能维护既得利益已属不易,欧洲是否平衡,已无暇顾及。
或许你认为,反对法西斯是正义之举,纳粹政权邪恶无比,因此,推翻希特勒的统治是责无旁贷的使命。
但这些高端响亮的口号,对英国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?
大英帝国一贯唯利是图,其行事准则中从无主义可言,唯有利益二字是其永恒的追求与驱动力。
希特勒杀害了600万犹太人,而英国的行为也不容小觑。各方均非无辜,再谈仁义道德、天理良知,岂不是荒谬至极?
直接谈及利益,是否更为务实?
总而言之,英国贵族认为,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不必参与。他们只追求帝国的荣光,不屑于丘吉尔的哀愁与辛劳。
【丘吉尔错了吗?】
丘吉尔持不同见解,他认为德国若统一欧洲,将危及英国存亡,因此必须坚持彻底打压的立场。
对于打压德国所需承担的代价,丘吉尔称,鉴于英国实力雄厚,他并未对此进行过多考量。
英国长久以来秉持的大陆制衡、离岸平衡策略,其惯性思维在英国国内依然拥有相当的支持者。
波兰遭入侵的消息迅速触动了粉丝们的敏感神经,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应。
丘吉尔顺势而为,成功取代了坚持绥靖政策的张伯伦,登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,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。
绥靖政策与离岸平衡政策在英国各有拥趸,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均无法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。
这两个政策的反复无常,最终成为了英国最大的悲哀所在。
英丘吉尔实施离岸政策上台后,英德关系迅速恶化,双方反目成仇变得几乎不可避免。
这局面既非绥靖派所愿,也非希特勒所期望,他始终主攻苏联,认为与英国同时作战并无益处。
若双方需求相符,英国若能迅速转向与希特勒求和,并将攻击目标转向苏联,大英帝国仍具广阔的发展潜力。
或许有人认为,任由希特勒征服欧洲,大英帝国迟早沦陷,早战早决。但丘吉尔选择与希特勒宣战,正是基于长痛不如短痛的考量,此举无疑正确。
事实并非如此,大英帝国最终衰败的两大推手,一是东侧的苏联,另一则是西面的美国。
若希特勒侵袭苏联,将可能导致三种后果。
一个是希特勒战败后,苏联发起反攻,成功推进至德国,实现了欧洲部分地区的统一。
鉴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党的忌惮,若此景成真,美国又哪有余暇去谋划对付英国?
面对共产主义的兴起,众人被迫团结在老霸主周围,共同抵御共产主义的影响与渗透。
另一种设想是,希特勒若能战胜苏联,进而实现欧洲的统一。
因此,德国将会成为一个在陆地上拥有无比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。
一个强大的统一军事国家,无疑是海洋国家的巨大威胁,届时全球或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。
面对曹魏的强大势力,吴国与蜀国唯有携手合作,结成同盟,方能共御外敌。
此情境下,英国亦能将美国拉入同盟,因美国不会坐视英国覆灭,否则自身恐将步其后尘。
并且他必须安抚英国,以免其效仿法国采取消极态度,选择不作为。
第三种情形是希特勒与斯大林双方均遭受重创,此结果同样极为理想。
因此,英德之间的敌对关系,无疑是英国在过去数百年中所犯下的最为严重的战略失误。
当时英国人已陷入狂热,无暇多想,满心认为德国打破了欧陆均势,危及英国存亡,故必须毅然压制。
德国尚未进攻苏联时,他的打压行动反令自己陷入险境,最终使自身成为了德国的主要攻击目标。
我们已指出,此时的英国不过是外强中干,根本无力承受如此重压。
最终,无奈之举是出售美洲的军事基地,以换取美国的二手军舰,这交易如同大打折扣的清仓销售,损失惨重。
1945年,英国作为战胜国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,但随后英国民众审视国家状况时,猛然发现局势堪忧。
我这实际上哪里是所谓的战胜国,分明就是遭受损失最大的战败国!
二战的胜利,并非帝国重振旗鼓,而是其最后的光辉闪耀,标志着帝国盛世的终结。
二战结束后,美国主导了西欧,而苏联则掌控了东欧,导致欧洲大陆形成了两大强权并立的局面。
此外,这两个霸权国家还将目标转向大英帝国,广泛声援各地的殖民地独立运动,企图削弱其势力范围。
这个结果与希特勒掌权相比,也并未好太多。两者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,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
英国最终换来了什么?他们在付出如此巨大代价之后,究竟收获了何种成果?
除了一个战胜国的虚名,以及丘吉尔留下的不朽声誉,实际上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成果。
因此,断言丘吉尔非带领英国赢得二战的英雄,而视其为英国史上最大罪人,这一观点并不准确。
由于他做出的错误决策,最终将局势推向了对英国极为不利的境地。
他此生最伟大的成就,在于将昔日高高在上的大英帝国,从世界霸主之位拉下,转变为紧随美国之后的从属国。
友谊与敌意皆非永恒,唯有利益恒久不变。世间无恒定之友,亦无恒定之敌,唯利益所在,方为长久之道。
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素以机智多变闻名,其外交手段灵活多变,堪称罕见。
他们凭借祖传绝技,自英伦三岛启程,历经数百年征伐,最终缔造了史上版图最广的日不落帝国。
未曾料到,最终竟失手于丘吉尔这位不善变通、固执己见之人,实在令人扼腕。
英国或可喻为善泳者却溺于水,此言大抵道出了其处境,即在擅长的领域却遭遇了意外的困境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